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 > 正文

民政家政养老如何做好困難群眾兜底保障?民政部回應熱點問題

  • 生活
  • 2024-12-21 02:57:15
  • 44
如何做好困難群眾兜底保障?老年人怎麼實現“家門口”養老?民政工作如何助力基層社會治理?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3日舉行的“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民政部有關負責人回應了相關熱點問題。 筑牢困難群眾兜底保障安全網 社會救助工作是紓民困、惠民生、促和諧的重要制度安排,事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 民政部部長陸治原在發布會上表示,民政部把保障民政服務對象特別是廣大特殊困難群體的基本權益作為首要任務,著力保基本、兜底線、防風險、促發展。近年來,我國建立了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利用大數據等手段加強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及時做好預警和救助幫扶。 要實現兜好底,就需要靶向救助,做到精准施救。 陸治原介紹,民政部和有關部門加強信息共享,運用數據比對,特別是運用“大數據+鐵腳板”,推動社會救助實現“人找政策”與“政策找人”相結合。民政部還指導地方按照“缺什麼補什麼”,規范落實醫療、教育、住房、就業等專項救助,同時部署開展全國服務類社會救助試點,健全政府救助與慈善幫扶銜接機制,更好滿足困難群眾多層次、差異化救助需求。 殘疾人是特殊困難的群體,需要格外關心、格外關注。我國有8500萬殘疾人,持証的有3800多萬。 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制度是一項重要的殘疾人專項福利制度。截至今年8月,已惠及1191萬困難殘疾人和1607.4萬重度殘疾人。民政部社會事務司司長王金華介紹,下一步將指導各地完善補貼標准動態調整機制,逐步提高補貼標准,減輕生活困難殘疾人、重度殘疾人及其家庭負擔﹔優化補貼申領方式,強化“跨省通辦”“全程網辦”“主動服務”等便民服務舉措。 加快健全養老服務體系 截至2023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2.97億。 陸治原在發布會上介紹,近年來,民政部聚焦群眾養老服務需求,加快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初步建立了我國養老服務制度體系,推動養老服務出現四個轉變。“一是從服務特殊困難老年人為主向服務全體老年人轉變,二是從政府供給為主向政府、市場、社會多元供給轉變,三是從機構養老為主向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轉變,四是從兜底保障、生活照料向更有質量的醫養康養相結合服務轉變。”陸治原說。 助餐是老年人排名靠前的服務需求。一些老年人尤其是高齡、空巢、獨居、失能老年人,面臨著做飯難、吃飯難的問題。據介紹,近年來,我國老年助餐服務取得了積極成效。 民政部副部長唐承沛介紹,今年中央財政安排3億元引導資金,支持發展老年助餐服務﹔各地結合自身財力和實際情況,為老年助餐服務提供優惠措施。各地服務網絡不斷拓展,一些地方已經形成了十五分鐘老年助餐服務圈。此外,我國老年助餐模式日益豐富,因地制宜探索形成了養老機構+助餐、社會餐飲+委托服務、社區食堂+老年餐桌、中央廚房+專業配送、線上平台訂餐+線下送餐、餐桌+課桌等模式。 據了解,下一步,民政部將順應絕大多數老年人居家養老的習慣和意願,培育建好社區養老服務機構,提供助餐、助浴、助潔、助行、助醫、助急等上門服務﹔發揮社區養老服務依托作用,發展社區日間照料、社區老年食堂、康復護理等為老服務項目,讓老年人實現在“家門口”就可以養老。 積極發揮社會組織和慈善力量作用 社會組織活躍在基層社會治理一線,發揮著重要作用。據介紹,全國各類社會組織已經達到88.3萬個。 在助力科技創新方面,民政部積極培育發展科技類社會組織,目前全國大約有2.4萬家社會組織活躍在科技和研究的一線領域,其中530家在民政部登記。在助力鄉村振興方面,民政部動員引導有意願、有能力的社會組織與160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開展結對幫扶。截至目前,已經引導全國各級各類社會組織共參與實施了鄉村振興項目近3萬個,投入資金超過350億元。 近年來,社會公眾對公益慈善的關注度、討論度和參與度越來越高。 據了解,目前全國登記認定的慈善組織超過1.5萬家,公益慈善在鄉村振興、科教文衛、生態保護、應急救援等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今年以來,各類慈善組織向重點受災省份捐贈款物近30億元。 民政部新聞發言人、辦公廳主任劉喜堂介紹,下一步,將聚焦貫徹落實慈善法,堅持“一手抓促進、一手抓監管”,從加強制度建設、強化慈善監管、完善引導支持機制三個方面推動公益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既要研究制定推進新時代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政策文件,為公益慈善行為定制度、立規矩﹔也要持續實施“陽光慈善”工程,加快構建慈善行業綜合監管機制﹔還要傳播現代公益慈善理念,特別是要會同有關部門落實各項稅收優惠和激勵扶持措施,不斷創新和拓寬慈善參與渠道。(新華社記者高蕾、胡夢雪)

民政家政养老如何做好困難群眾兜底保障?民政部回應熱點問題

有话要说...